从今年4月末到昨天傍晚,我 leyu 试着翻译出了美国已故新闻学教授、曾担任过全国社论作者协会主席的Kenneth F. Rystrom的生前著作《The Why, Who and How of the Editorial Page》一书的前两章。
这是我第一次持续地翻译一本书的一部分(以前只是零星翻译过英文报纸上的单篇评论作品),有时一天译数百字,有时一天译一千多字。遇到难点和通过努力解决的问题,随时记录下来。比如8月1日这一天,译出600多字。而同时写出了译文难点记录则1800多字。我通过翻译这本书,积累翻译经验:英文的一般翻译经验和美国新闻评论方面的专业经验。
除了积累翻译经验,我还有一个每天翻译时都会思考的问题:在今天,在新闻传播的格局和媒介已经发生了重要变革的今天,这本介绍和指导美国报纸社论写作的教材还值不值得翻译出来?它还有没有意义?这是我目前为止仍然没有最终做出判断的问题。因为,我还没有进入这本书的核心部分,也就是“专业”的部分。目前译出的前两章只有50页,而全书则有370多页呢。
按照全书“Why, Who and How”这三大部分结构,第一章《过去的社论版》和第二章《社论版应当怎样,可以怎样》只是构成了第一部分——“Why”:为什么要有社论?为什么要有社论版?。
但正是在翻译前两章的过程中,我想到,如果我最终决定把这本书翻译出来的话,我将会把这本书的中文译名确定为《社论可以怎样》。除了因为从第二章标题中撷取的这句话更符合中文书名简洁有力的结构;更是因为, 这本书的前两章对于报纸社论在美国社会进步中的作用的介绍,已经向我暗示出对于当代中国媒体评论者的重要启示。
实际上,作者是在美国社会进步的一些重要节点和线索上来考察媒体评论的。比如,在涉及“民权”(Civil Right)——反对种族歧视、妇女平权运动,以及当代的同性恋平权运动——的重要事件、重大法案之中;在推动提高和改善所在地区人民福利的运动和工程之中。这也是普利策社论写作奖的评选标准基本相合。
比如,在第一章中写道:
“在民权时代,少数媒体评论者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其中一些人冒着人身危险。只要看一下自二战到1970年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者和他们获奖时间,就会发现,编辑们较迟才意识到民权议题,然后达到一个顶峰,接下来便衰退。在民权议题之中,40年代孤独的获奖者是密西西比州格林维尔《三角洲民主党人时报》的霍丁?乐鱼卡特,他以一篇关于在种族、宗教和经济方面的不宽容的社论而获得1946年普利策奖。1954年发生布朗诉托皮卡市教育局案,最高法院判决在学校中禁止实行种族隔离。在1957年到1946年之间,8篇获奖作品中有6篇是涉及学校中种族隔离或其他民权议题的社论。获奖者是《塔斯卡卢萨新闻报》(亚拉巴马州)、亚特兰大小石城的《阿肯色新闻报》(佐治亚州)、《莱克星顿纪事广告报》(密西西比州)。在《弗吉尼亚导航报》一篇获奖社论中,利奥诺?乐鱼体育钱伯斯批评弗吉尼亚州关闭9所学校的决定是规避必须实行种族混合办学的法院判决。”
“从1964年到1966年,约翰逊政府的早期通过了一大批民权立法。与此同时,一批涉及民权议题的获奖社论也开始零星出现。从1969年到1972年,有3家报纸以有关民权的社论而获得普利策奖:《派恩布拉夫商业报》(阿肯色州)、《盖恩斯维尔太阳报》(佛罗里达州)和《伯利恒环球时报》(宾夕法尼亚州)。此后,以民权议题获得普利策奖的,则是1983年《迈阿密先驱报》一篇关于海地移民的社论。”
在这一部分,作者插入了一个文本框,摘录了上面提到的《弗吉尼亚导航报》批评弗吉尼亚州政府规避最高法院关于必须实行种族混合办学的裁定,关闭9所学校的获奖社论。
——————————————————————————
弗吉尼亚关闭中学这一年
本州未来的历史现在即可预见。今年,1958年,将以弗吉尼亚关闭中学而被人们记住。
正是在这一年,弗吉尼亚的法律,州政府的领导机构以及州议会一起运作,共同做出决定,关闭并锁死了几所学校的大门,包括沃伦县一所在前罗亚尔的高中;夏洛茨维尔县的两所中学;三所诺福克县的低级高中和三所高中。
根据同样的法令,13,000个男孩和女孩不能入学,其中诺福克县就有1万多人。关于我们应当有什么样的教育,弗吉尼亚州的人民心里有数。他们对写入本州宪法中的这些话普遍赞同并充满信心。那就是:
“应当在全州各地建立自由的公办中学系统,并保持其有效率运行。”
今年本州在本州发生的事情,将把弗吉尼亚远远地带到失败主义的道路上。尤其是受到的惩罚是最重的诺福克县。我们不能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了。从政府原则的每一条承诺出发,从人的尊严和体面出发,从我们自身的利益出发,本州都一定要找到一条比现在更好的道路……
————————————————————————
在第一章的结尾,作者让读者记住那些在历史关键时刻的社论作者:
很少有作者具有《华盛顿邮报》的艾伦?巴斯那样与“麦卡锡主义”做斗争的智慧和远见;也很少有作者具有《圣路易斯邮讯报》的罗伯特?拉希那样的智慧和远见,他判断越南战争是错误的,美国最终会自己击败自己。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初,少数南方的社论作者(例如《弗吉尼亚导航报》的利奥诺?钱伯斯)值得人们牢牢记住。他们冒着生命和财产的风险向那些怀有敌意的读者解释最高法院关于种族隔离中学的判决的含义。
这是在一个长周期的历史视野中对“社论可以怎样”的注解。
当然,也有一些奇葩社论被摘录到文本框中,反映了美国报纸早期个性化的社论写作风格和自己作主的主编的恣意。但给我最深触动的,则是赫斯特的《纽约新闻报》评论人阿瑟?布里斯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禁酒运动期间写作的一篇风格独特的评论,它诉诸人心,触动人们内心对弱者的同情:
————————————————————————
那些嘲笑醉汉的人
你经常看到一个醉酒之人在街上摇摇晃晃。
他目光呆滞,因为曾跌倒在地,衣服肮脏,鼻青脸肿。有时候,他咒骂那些嘲笑他的孩子们。有时候,他在醉态中想要努力笑一下,向那些没有怜悯、冷酷无情的孩子们求得和解。
他的身体疲惫不堪,站立不稳,咕咕哝哝地说要回家。
孩子们缠着他,向他扔东西,嘲笑他,被他追着跑。
大人们也经常和孩子一起笑,相互用肘轻推着,实际上是在这个沉沦到不如动物的同类身上找乐子。
看到一名醉汉想要回家,这应当使每一个人感到悲哀与同情。
那个摇摇晃晃的醉汉想要回家。
他想要回到害怕自己的孩子身边;回到被自己弄得悲惨不堪的妻子身边。
他想回家,带着整个世界的诅咒;他让本当保护的亲人尝尽痛苦,这悔恨让更为痛苦。
如果我们的想象力和同情心如此麻木,以至于把摇摇晃晃的醉汉当作笑料,我们就很难把自己称作文明人。
——————————————————————————
如果说,本书的第一章主要回顾了美国历史重要节点上的报纸社论的话,那么,在这本书的第二章《社论版应当怎样,可以怎样》,则着重于介绍美国报纸社论在推动地方具体的进步事业——地方人民具体的权益方面的贡献。
比如,为了引导公众关注太平洋煤气与电力公司高价垄断当地能源供应,30年间,《旧金山海湾卫报》几乎每一名记者和编辑……都曾以不同的方式投入这个问题或者其衍生问题的研究和报道。正是因为《海湾卫报》的报道和社论的推动,旧金山人民最终在1993年,其后在1999年,投票通过了两个公开记录法令,使公众能够获取能源状况的信息。此后,该报又引导当地人民投票产生市政公用事业的自治机构,与大企业的宣传蛊惑做斗争,促成地方人民使用上更便宜的当地能源。
曾在华盛顿州《哥伦比亚人报》担任过社论撰稿人的作者,还以“自身的经历”为小标题,介绍了该报社论为保护当地人民生态权益所做的贡献。
作者写道:
“当一家报纸为了推动一项公共事业而有了一个社论写作的目标,在大多数情况下,很难(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确知这些社论对于公共事业的贡献到底能够达到什么程度。由华盛顿州温哥华市报纸《哥伦比亚人》所发起的一场最艰难的战斗,正是如此。当时我在这家报纸工作。一个地方政府机构波特兰港务局想要扩建波特兰国际机场的跑道和停机场地,因此要把哥伦比亚河填埋一平方英里。这条河把波特兰与温哥华分开,也把俄勒冈州与华盛顿分开。波特兰的各家报纸起初就像波特兰的主要公共机构一样,强烈支持这项扩建工程。在华盛顿州,一些市民关心的问题是:改变河道将产生有害的效果,尤其是对华盛顿州一边的河岸有害。但另一些人则担心,如果机场不在方便温哥华人的位置拓展,那么机场将会迁移到波特兰的另一侧。
(上述地理关系参照:哥伦比亚河在华盛州州与俄勒冈州之间;而波特兰(Portland)与温哥华(Vancouver)也在该河两岸。本图取自中国地图出版社《美国地图册》——少华注。)
家在华盛顿州河岸上的两个人群来到报社,带着他们在水文学和法律方面对河道改变的研究。他们试图募集资金雇佣生态学家作为律师向法庭提起诉讼。他们使我相信,他们要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我们支持他们,质疑机场向河中拓展并非明智。在那两三年间,反对机场扩建的人们在法院一次都没有获胜。让他们感到幸运的是,港务局同意等到清除最一个法律障碍再动工。
我们的报纸不大可能对俄勒冈州的意见造成影响。不过,在那些年持续不断的社论中,我们大力支持哥伦比亚河我们这一边的努力。反对者们把战斗引向法院,然后引到国会。延期使这项工程归于失败。这个机场未来新的使用规划削减了原来的估算。环保运动从此壮大。最终,人们选出了一位波特兰市的新市长尼尔?戈德施米特。很快,港务局放弃了它原来的计划,提出了一个在现有土地条件下建设的新方案。在这个案例中,多种因素聚在一起中止了波特兰机场的扩建计划,但我相信,如果没有《哥伦比亚人报》号角一样的社论号召华盛顿人坚持立场,那个机场恐怕早就扩建了。”
————————
实际上,近年来普利策新闻奖的社论写作奖的获奖者,往往是这样一些为地方人民的权益而长期奋斗的地方媒体的社论作者群体。
比如,2013年普利策社论奖就颁给了佛罗里达州圣匹兹堡的《坦帕湾时报》(Tampa Bay Times)的两位作者Tim Nickens和Dan Ruth。他们以一年中发表的10篇系列社论(其中包含大量采访),在当地人民中掀起一场运动,从而改变了地方当局停止对当地饮用水进行氟化处理的决定——请注意,只是为了皮内拉斯县70万人口的饮用水安全。
再比如,2015年的普利策新闻奖的社论写作奖颁给了《波士顿环球报》的女撰稿人Kathleen Kingsbury ,她也是通过一年中发表的多篇社论(其中包含大量采访),为提高快餐店服务生的工资做出了切实的贡献。
——这两个案例,我都在评论课上介绍过。
正是这些案例,使我为这本书想到了一个中文书名:《社论可以怎样》。当然,严格说来,它的意思只是:“美国社论可以怎样”。对于中国社论作者来说,它只是一个认识上的启迪。中国社论可以怎样,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民主、法治化程度。但媒体社论对此也不是无所作为。
顺便说到,最近美国总统大选暴露出的一些操纵选举丑闻,以及最终被两党提名的两位都不令人满意的候选人,还有美国现政府的全球强势政策,都不免使我对美国政治感到失望。但是,美国的一些主流媒体和地方媒体,以及他们保护人民权利、推动社会进步的社论,至少值得我们中国同行尊敬。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1条评论
兰与温哥华分开,也把俄勒冈州与华盛顿分开。波特兰的各家报纸起初就像波特兰的主要公共机构一样,强烈支持这项扩建工程。在华盛顿州,一些市民关心的问题是:改变河道将产生有害的效果,尤其是对华盛顿州一边的河岸有害。但